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编辑:管理员
- 来源:中国共产党网
- 阅读:4802次
- 时间:2021年01月05日
摘要:2020年10月30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主持。
2020年10月30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主持。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出席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建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
此次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介绍和解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二〇三五年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今天,我们请来有关方面主要负责人,介绍全会精神,解读《建议》内容,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先生;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先生;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先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先生;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先生。今天现场有许多境外记者朋友,发布会采取全场同声传译,如果有记者朋友用英文提问,提问部分会翻译成中文。下面,先请王晓晖先生作介绍。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各位中外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有关情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除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小康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全会一致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建议》充分体现时代新变化,符合实践新要求,反映人民新期待,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建议》的突出特点,就是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各个领域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比如,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这些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对于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我先给大家介绍这些情况,谢谢。
徐麟:谢谢王晓晖先生。下面请韩文秀先生作介绍。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大家上午好!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主要是三个方面:
首先,规划《建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制定的。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每5年都要编制一份中长期规划,在形成规划纲要之前党中央提出《建议》,确定大政方针,作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这已经形成了传统和制度。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7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起草组会议,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为规划《建议》稿的起草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亲自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亲自修改审定文件稿,进行战略谋划,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了规划《建议》稿的起草得以高质量完成。
第二,规划《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组织开展前期研究,中央财办和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高端智库等60多家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就37个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形成了130多份研究报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党中央于今年3月和8月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今年8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地吸收进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建议。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可以说,这次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规划《建议》的制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
第三,规划《建议》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规划《建议》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根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着眼于我们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规划《建议》的起草主要把握了五条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确保不发生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做到既高瞻远瞩又务实管用。
规划《建议》总共有15个部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总论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我国发展的环境、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分论部分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结尾部分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简而言之,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谢谢。
徐麟:谢谢韩文秀先生。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提问开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可能非常关心的就是“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在社会民生领域里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内容?比如,中国居民的收入在逐步地增长,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拉大,而且居民消费增幅偏慢。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在“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有哪些具体安排?谢谢。
徐麟:请宁吉喆先生回答。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谢谢,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群众关心的问题,老百姓期盼的是美好的生活。“十四五”规划建议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在就业方面,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收入方面,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教育方面,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在文化体育方面,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健康方面,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使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在养老方面,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保方面,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我这里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收入和消费的情况。过去几年,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缩小了0.0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同时,居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36.9%;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30.6%降为2019年的28.2%,这反映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19年网上零售额达到10.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1.74倍,今年网上零售更是乘势上升。
过去几个月面对疫情冲击,采取了促增收、扩消费举措,居民收入和消费逐步恢复。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三季度的增速也由负转正。
刚才你提到的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收入差距问题。“十四五”时期将按照《建议》的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还将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发展服务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谢谢。
彭博社记者:五中全会提出一个新概念,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还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请问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
徐麟:请王志刚先生回答。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谢谢彭博社记者的问题。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知道,科技创新历来都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这个作用将会更加凸显、更加重要。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所以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历史地看,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既是一脉相承,也是与时俱进的。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在党长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把握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坚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yabo亚博88的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这就是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前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增强创新的自信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刚才你提到了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与我们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一脉相承的,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对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始终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学习借鉴更多的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国科技成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面向未来,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会越迈越大,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就科技政策、发展规划、科研伦理以及共同关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对话交流,在开放合作中求同存异,努力形成更多国际科技治理的共识。同时,聚焦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研究。进一步优化中国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机会和便利条件,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青睐的一片热土。谢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请问这是不是为了应对国际的压力?在“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中国是不是会把更多重点放在发展国内循环上,对外开放的地位会不会因此而下降?谢谢。
徐麟:请韩文秀先生回答。
韩文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这在规划《建议》当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我们看到,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同时,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国内可循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比如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7年时候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也就是外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也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30%多一点。所以,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
大家应该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过100%。所以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增强。因此可以说,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需要说明的是,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打通堵点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样就既能够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是全球的稀缺资源,我们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来,我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地扩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持续地提升,这也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谢谢。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五中全会的公报提出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但是在中美对立的严峻情况下,中美经济存在脱钩的可能性。那么,中国如何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谢谢。
徐麟:这个问题请韩文秀先生回答。
韩文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15年的时间,3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规划《建议》把“十四五”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这有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1995年,中央制定“九五”计划《建议》的时候,也曾经对2010年远景目标作过展望。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确实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严峻性、挑战性的一面在上升。但是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是人心所向。经济全球化虽然遇到逆流,但是今后还会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在“地球村”越来越小的当今时代,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间的经济联系是由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没有好处。其实,真正想脱钩的少而又少,真心要合作的多而又多。今年第三季度,在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美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了16%。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积极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当然我们要办的事很多,千头万绪,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使14亿中国人民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迈向共同富裕。这种推动现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
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启示。所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绝不动摇。通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机会,这既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这些方面已经作了全面系统部署。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这几件关键大事,就一定能够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谢谢。
新华社记者:“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如何看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这次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方面又作了哪些部署?谢谢。
徐麟:请王晓晖先生回答。
王晓晖:谢谢新华社记者。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很快,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指标都跃居世界前列。比如新闻出版、影视创作的规模居世界首位,影响力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将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凸显。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对于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用“四个重要”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所以,我们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全会《建议》还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路透社记者:在全球不确定性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领导层表示要追求高质量增长和深化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请问如何设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目标?下一个五年,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是什么?中国需要保持怎样的增长速度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徐麟:请宁吉喆先生回答。
宁吉喆:谢谢提问。目标问题非常重要。全会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新”: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这里都包含了您关心的高质量发展和改革的特点。这“六个新”主要目标的提出,在指导原则上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体现了强化系统观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这“六个新”主要目标的设定,在方法论上体现了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对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提出要求;体现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导向,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设定“十四五”发展目标的重要准绳。
你刚才讲到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挑战,可以说风险挑战既来自国际又来自国内。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并存,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面对今后五年的风险挑战,《建议》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你关心的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应当说,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潜力。下一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认真做好制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工作,根据《建议》确定的大方向、大战略,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和具体指标,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纲要》将提请明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谢谢。
俄通塔斯社记者:请问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情况下是如何发展的?遇到什么问题?在就业和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情况怎么样?谢谢。
徐麟:继续请宁吉喆先生回答。
宁吉喆:很现实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大家也都看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统揽全局,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决策部署抗疫发展和“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带领全党全国取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成果,不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而且率先恢复了经济正增长。中国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发展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及时控制新冠疫情创造了发展的正常环境。动态优化疫情防控的策略举措,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的歼灭战,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使发展成为可能。
二是迅速组织复工复产推动了产业稳步复苏。短期内推出了八个方面90多项复工复产政策措施,打通了卡点难点和堵点,保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三是果断出台规模性政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新增减税降费,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大幅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利用降准降息、再贷款、推迟还贷、普惠金融、银行让利等手段,运用“直达机制工具”,宏观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有力有效,促进了上亿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
四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稳定了经济社会大局。把稳就业、保民生、保就业放在政策的首位,积极应对疫情、汛情对民生带来的影响,着力加强农业生产,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了14亿人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经济基本盘,也稳定了社会大局。
五是持续发展新动能推进了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应对疫情中,创业创新的成效不断显现,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商购物、快递配送、在线办公、网络教育、远程医疗供需两旺,新基建新消费快速发展。
六是坚定深化改革开放调动了国内外生产要素。不断加快“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达到了稳预期、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的效果。前三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2%,均实现了正增长,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资金持续增加。
疫情影响下,当然也遇到了农民工就业、食品价格一度上升的问题,经过采取抗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举措,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的全年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年初的6.2%降到9月的5.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平均为3.3%,其中9月当月回落到1.7%。猪肉等食品保供稳价也见到了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更加注重稳政策稳预期,更加注重畅通经济循环,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把合理增长与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什么着重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谢谢。
徐麟:请江金权先生回答。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谢谢你的提问。五中全会着重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而且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来加以强调,因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保证。大家知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先后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高达95%,居世界各国之首。今年,中国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了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国情。“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要破解许多难题,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道理就在这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原则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大家知道,一个好的乐队、好的合唱团,是需要有一个指挥的。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把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就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党的初心使命激发全党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党的建设是党和国家事业领导力量的建设。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只有党的建设做到高质量,才能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香港星岛日报记者: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与十六大以后常讲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什么不同?另外想再问一下,“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机遇?谢谢。
徐麟:请韩文秀先生回答。
韩文秀:我们党在作决策、作规划的时候,历来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特别是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判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现在20年过去了,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作出了新的重要判断,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这个战略机遇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方面的任务可以说十分艰巨而繁重,这其中有许多的新机遇、新挑战,大机遇、大挑战。
第二个特点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现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力有序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为发展赢得了先机,占有了主动。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就是机。
展望“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特别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能够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谱写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基础,独特的优势,比如有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世界经济广泛联系。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央将进一步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我们相信,只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加强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澳门就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谢谢。
徐麟:谢谢五位负责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出席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建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
此次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介绍和解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二〇三五年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今天,我们请来有关方面主要负责人,介绍全会精神,解读《建议》内容,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先生;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先生;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先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先生;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先生。今天现场有许多境外记者朋友,发布会采取全场同声传译,如果有记者朋友用英文提问,提问部分会翻译成中文。下面,先请王晓晖先生作介绍。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各位中外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有关情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除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小康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全会一致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建议》充分体现时代新变化,符合实践新要求,反映人民新期待,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建议》的突出特点,就是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各个领域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比如,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这些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对于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我先给大家介绍这些情况,谢谢。
徐麟:谢谢王晓晖先生。下面请韩文秀先生作介绍。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大家上午好!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主要是三个方面:
首先,规划《建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制定的。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每5年都要编制一份中长期规划,在形成规划纲要之前党中央提出《建议》,确定大政方针,作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这已经形成了传统和制度。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7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起草组会议,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为规划《建议》稿的起草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亲自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亲自修改审定文件稿,进行战略谋划,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了规划《建议》稿的起草得以高质量完成。
第二,规划《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组织开展前期研究,中央财办和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高端智库等60多家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就37个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形成了130多份研究报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党中央于今年3月和8月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今年8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地吸收进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建议。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可以说,这次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规划《建议》的制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
第三,规划《建议》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规划《建议》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根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着眼于我们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规划《建议》的起草主要把握了五条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确保不发生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做到既高瞻远瞩又务实管用。
规划《建议》总共有15个部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总论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我国发展的环境、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分论部分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结尾部分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简而言之,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谢谢。
徐麟:谢谢韩文秀先生。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提问开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可能非常关心的就是“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在社会民生领域里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内容?比如,中国居民的收入在逐步地增长,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拉大,而且居民消费增幅偏慢。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在“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有哪些具体安排?谢谢。
徐麟:请宁吉喆先生回答。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谢谢,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群众关心的问题,老百姓期盼的是美好的生活。“十四五”规划建议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在就业方面,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收入方面,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教育方面,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在文化体育方面,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健康方面,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使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在养老方面,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保方面,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我这里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收入和消费的情况。过去几年,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缩小了0.0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同时,居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36.9%;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30.6%降为2019年的28.2%,这反映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19年网上零售额达到10.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1.74倍,今年网上零售更是乘势上升。
过去几个月面对疫情冲击,采取了促增收、扩消费举措,居民收入和消费逐步恢复。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三季度的增速也由负转正。
刚才你提到的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收入差距问题。“十四五”时期将按照《建议》的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还将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发展服务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谢谢。
彭博社记者:五中全会提出一个新概念,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还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请问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
徐麟:请王志刚先生回答。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谢谢彭博社记者的问题。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知道,科技创新历来都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这个作用将会更加凸显、更加重要。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所以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历史地看,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既是一脉相承,也是与时俱进的。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在党长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把握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坚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yabo亚博88的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这就是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前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增强创新的自信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刚才你提到了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与我们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一脉相承的,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对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始终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学习借鉴更多的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国科技成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面向未来,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会越迈越大,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就科技政策、发展规划、科研伦理以及共同关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对话交流,在开放合作中求同存异,努力形成更多国际科技治理的共识。同时,聚焦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研究。进一步优化中国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机会和便利条件,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青睐的一片热土。谢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请问这是不是为了应对国际的压力?在“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中国是不是会把更多重点放在发展国内循环上,对外开放的地位会不会因此而下降?谢谢。
徐麟:请韩文秀先生回答。
韩文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这在规划《建议》当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我们看到,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同时,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国内可循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比如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7年时候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也就是外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也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30%多一点。所以,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
大家应该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过100%。所以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增强。因此可以说,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需要说明的是,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打通堵点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样就既能够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是全球的稀缺资源,我们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来,我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地扩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持续地提升,这也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谢谢。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五中全会的公报提出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但是在中美对立的严峻情况下,中美经济存在脱钩的可能性。那么,中国如何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谢谢。
徐麟:这个问题请韩文秀先生回答。
韩文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15年的时间,3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规划《建议》把“十四五”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这有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1995年,中央制定“九五”计划《建议》的时候,也曾经对2010年远景目标作过展望。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确实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严峻性、挑战性的一面在上升。但是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是人心所向。经济全球化虽然遇到逆流,但是今后还会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在“地球村”越来越小的当今时代,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间的经济联系是由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没有好处。其实,真正想脱钩的少而又少,真心要合作的多而又多。今年第三季度,在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美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了16%。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积极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当然我们要办的事很多,千头万绪,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使14亿中国人民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迈向共同富裕。这种推动现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
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启示。所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绝不动摇。通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机会,这既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这些方面已经作了全面系统部署。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这几件关键大事,就一定能够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谢谢。
新华社记者:“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如何看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这次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方面又作了哪些部署?谢谢。
徐麟:请王晓晖先生回答。
王晓晖:谢谢新华社记者。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很快,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指标都跃居世界前列。比如新闻出版、影视创作的规模居世界首位,影响力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将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凸显。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对于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用“四个重要”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所以,我们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全会《建议》还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路透社记者:在全球不确定性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领导层表示要追求高质量增长和深化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请问如何设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目标?下一个五年,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是什么?中国需要保持怎样的增长速度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徐麟:请宁吉喆先生回答。
宁吉喆:谢谢提问。目标问题非常重要。全会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新”: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这里都包含了您关心的高质量发展和改革的特点。这“六个新”主要目标的提出,在指导原则上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体现了强化系统观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这“六个新”主要目标的设定,在方法论上体现了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对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提出要求;体现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导向,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设定“十四五”发展目标的重要准绳。
你刚才讲到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挑战,可以说风险挑战既来自国际又来自国内。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并存,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面对今后五年的风险挑战,《建议》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你关心的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应当说,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潜力。下一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认真做好制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工作,根据《建议》确定的大方向、大战略,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和具体指标,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纲要》将提请明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谢谢。
俄通塔斯社记者:请问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情况下是如何发展的?遇到什么问题?在就业和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情况怎么样?谢谢。
徐麟:继续请宁吉喆先生回答。
宁吉喆:很现实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大家也都看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统揽全局,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决策部署抗疫发展和“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带领全党全国取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成果,不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而且率先恢复了经济正增长。中国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发展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及时控制新冠疫情创造了发展的正常环境。动态优化疫情防控的策略举措,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的歼灭战,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使发展成为可能。
二是迅速组织复工复产推动了产业稳步复苏。短期内推出了八个方面90多项复工复产政策措施,打通了卡点难点和堵点,保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三是果断出台规模性政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新增减税降费,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大幅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利用降准降息、再贷款、推迟还贷、普惠金融、银行让利等手段,运用“直达机制工具”,宏观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有力有效,促进了上亿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
四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稳定了经济社会大局。把稳就业、保民生、保就业放在政策的首位,积极应对疫情、汛情对民生带来的影响,着力加强农业生产,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了14亿人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经济基本盘,也稳定了社会大局。
五是持续发展新动能推进了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应对疫情中,创业创新的成效不断显现,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商购物、快递配送、在线办公、网络教育、远程医疗供需两旺,新基建新消费快速发展。
六是坚定深化改革开放调动了国内外生产要素。不断加快“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达到了稳预期、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的效果。前三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2%,均实现了正增长,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资金持续增加。
疫情影响下,当然也遇到了农民工就业、食品价格一度上升的问题,经过采取抗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举措,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的全年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年初的6.2%降到9月的5.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平均为3.3%,其中9月当月回落到1.7%。猪肉等食品保供稳价也见到了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更加注重稳政策稳预期,更加注重畅通经济循环,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把合理增长与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什么着重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谢谢。
徐麟:请江金权先生回答。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谢谢你的提问。五中全会着重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而且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来加以强调,因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保证。大家知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先后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高达95%,居世界各国之首。今年,中国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了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国情。“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要破解许多难题,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道理就在这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原则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大家知道,一个好的乐队、好的合唱团,是需要有一个指挥的。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把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就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党的初心使命激发全党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党的建设是党和国家事业领导力量的建设。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只有党的建设做到高质量,才能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香港星岛日报记者: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与十六大以后常讲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什么不同?另外想再问一下,“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机遇?谢谢。
徐麟:请韩文秀先生回答。
韩文秀:我们党在作决策、作规划的时候,历来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特别是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判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现在20年过去了,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作出了新的重要判断,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这个战略机遇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方面的任务可以说十分艰巨而繁重,这其中有许多的新机遇、新挑战,大机遇、大挑战。
第二个特点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现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力有序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为发展赢得了先机,占有了主动。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就是机。
展望“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特别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能够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谱写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基础,独特的优势,比如有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世界经济广泛联系。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央将进一步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我们相信,只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加强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澳门就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谢谢。
徐麟:谢谢五位负责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